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

影评 - 《死亡诗社》(转载自小百合)

看到《死亡诗社》最后一个场景时,忍不住热泪汹涌。由托德领头,学生们纷纷站上桌
子,向基廷先生致敬。那是这群十七岁男孩对他们的“船长”能致以的最高敬意,那是为
学院制度和家长制度作了替罪羊的基丁先生能感受到的最真诚的谢意。这是部残酷而美丽
的电影。多么残酷!尼尔过早结束了自己年轻而充满创造力的生命,孩子们被迫出卖了自
己敬爱的老师。多么美丽!夜色中少年们奔向自由与激情的身影,回响在岩洞中的诵诗声
和欢笑……

禁锢与自由、现实与浪漫、陈腐古板的学院式传统教育与自由激进的教育革新、爱恨
交织的父子关系,这些似乎成了永恒话题。这让我想起另一部题材相近的电影《蒙娜丽莎
的微笑》,女子教育的革新更加举步维艰。影片中那个敢于挑战传统的女美术教师,也像
《死亡诗社》中的英文教师基廷先生一样,受到排挤与诬害。那些最终放弃梦想而回归相
夫教子之贤妻身份的女校学生,基廷离去时的那一课被重新读起的普利察博士的《诗歌鉴
赏》文,传统思想总是以强大的根基嘲笑这些殉道者。但是那些少年,他们真正懂得,他
们如栀子般纯净明媚的生命,懂得取择美与纯真。他们站在那些孤独冒险的少数人一边,
抚慰了他们的疼痛。

基廷所信仰的,用龙沙的诗句来说,即“就在今日把生命的玫瑰摘去”。他借已逝者
之口对学生们说:Carpe diem. Seize the day!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下面
谈谈诗。诗?如今我已不再试图弄清它是什么。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是写诗的人赋予它
的。激情澎湃、满腔幽怨、在和美的春风中漫步,在凄厉的寒风声里裹紧一床薄毯……。
现在我以为诗是最感性的东西,也是最性感的东西。它所依凭的是生命本身,是那些稍纵
即逝却让人永生难忘的美。每一刻都是诗的时刻,当你用不同的语调去咏唱一句平常的话
,你让它们狡猾地飘移、无底地下沉、疾速地飙升,它是万变而永不知倦的。你必须慢慢
适应这些落差和跳跃,就像迎接生活诡异的起伏和无厘头的命运轨迹。这就是基廷要告诉
少年们的,在他们体味生活之初,让他们惊诧莫名,视生活为永远喜欢玩着出其不意的花
样的精怪,并以之为可亲。在狂欢般的激情中,有时他们过早地滑过了放弃与妥协的年纪
,而直接滑向死亡。我相信基廷之所以愿意为校方和父权做替罪羊,并不是他屈服于现实
,而是为了忏悔,向自杀的尼尔,向那个鲜活地在诗歌中滑翔得过远的少年。有时候他神
情凝重,他清楚地知道:生活、诗歌、美,都需要祭品。

但是,如同神职人员的献身一样,他们从自我毁灭中体察到了幸福。幸福,那是生者
在这个热闹光鲜的世界里一再追问的。因此,他们死得其所。

Carpe diem.我们将感到幸福,在每一天的结尾与开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