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3日星期三

多文件Rayfile下载,下载速度变慢的原因

Rayfile倒了,不过那只是主页。里面的大部分共享资源还在,而且只要有Raysource软件客户端,貌似仍然可以上传?

刚才在下台服WOW客户端的补丁文件,下完几个之后,最后一个的速度变得狂慢无比。想想不合道理,于是求助万能的谷歌大神。搜到一篇《Rayfile下载慢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的文章,豁然开朗。

原因是,贱不兮兮的Rayfile为了防止盗链(即在非Rayfile的页面上,直接提供以fs2you://开头的Rayfile下载点)采取了措施。如果是点击Rayfile网站的下载点,客户端多产生peer.exe和peeradapter.exe两个进程,令下载的优先级就变得很高,自然速度就快。

但如果是一次下载多个文件,在其中某部分文件下载完毕后,往往剩余的文件下载速度会变慢。是因为:Rayfile好歹是p2p形式的下载(据这篇文章说的,虽然我以前一直以为是http形式的),客户端会开始自动上传文件。

作为我们贪婪的Raysource用户,当然有解决办法。在每次下载完一个文件后,关闭客户端,并将windows任务管理器中的peer.exe和peeradapter.exe两个进程强行关闭(注意,仅仅关闭Raysource客户端,两进程依然存在)。然后再打开客户端,点击Rayfile网站的下载点进行下载即可。如下图:

这样基本就OK了。HOHO

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远离喧嚣的《南京!南京!》观感 - 转载自小百合movie版

许久不写有关电影的观感(注意不是影评),到了想写的时候就是一片生涩了。昨晚看了《南京!南京!》,回来的路上就想对这电影苛责一番。哪晓得和室友玩了会儿实况,百合上就吵成一片,弄得我也掺和吼了两声,遂又觉得特别没劲。豆瓣上打分原本是给四星,一气之下就给了满分。不错,这部电影怎么可以被评为完美,但是它的诸多可取之处,也不至于在一片骂声中被搁置在角落。

看版上这么多骂声,有的几乎是不堪入耳。陆川成了众矢之的,被骂成走狗、卖国、假诚意。这年头他妈做人太难,想特立独行被骂,想有点创新被责,就是想表现下诚意都被说成是假,还让不让人活。我对陆川是不了解。从电影学识渊博的室友那听说了些,他当过枪手,写过电视剧《黑洞》的剧本,导演过《寻枪》、《可可西里》,据说还有点老爸的后台。我服他,为啥?一个不是电影专业毕业的青年,靠着自己的努力玩出了点名堂,那两部电影算不上多么好,但业内已觉得有些分量。现在又能自己创造出机会(当然说不定他的后台帮了很大的忙)导演拍摄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题材电影,他活得难道不让人觉得佩服?

而我更佩服他的,是在我看过了这部电影后,我觉得:不错。至少他让我看见了不一样的东西,至少他没让我觉得这是部片面激发民族情绪的宣传品。作为导演,他最起码地做到了把电影拍得能称之为艺术。在我看完之后,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西方的一些二战影片,尽管还比不上,但是从前的那些中国的二战片,连放在一起比较的资格都没有!

灌水多年,哪里不知道发帖就是招人骂。但是这次看见那么多人骂《南京!南京!》,却一个也骂不到点上。看看之前的那些帖子,无不是从政治的角度,去指责一个本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的艺术品。这些人看到的,是日本人没有预期的那么残忍,中国人面对欺辱时候的懦弱和麻木。于是这些人愤怒了,因为他本以为自己可以再一次能把自己的满腔热血调动起来,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所谓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并且终于能在长期龌龊的生活中体会到点高尚的人格;这些人还愤怒的是,当这个影片看完,很多观众陷入了沉思和静默,大家缓缓地离开影院,回避着彼此的目光,没有慷慨激昂,没有群情激愤,他们失望了,怎么可以让大家失却这份仇恨?

可是仇恨就好吗?最可怕的就是多年的积怨,引发更大的流血和灾难。如果历史重演,大家角色互换,中国军队能否能做得更好些?(当然这个类比不太恰当,日本国民的那种骨子里的残暴和中国人的儒家传统太不相同,但是人性中的欲望却有着很多的类似)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思考当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以及如何阻止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任何战争都是泯灭人性的。观众需要的是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民族情绪的煽动和仇恨的进一步加深。

————————太长的开场白————————

呃,开场白写了这么长,我不由自主地也加入了战团。其实我想写的观感,跟政治没什么关系,我只想写点和电影本身有关的东西。

首先,我想确认几点。

第一,这片子有诚意,没有歪曲历史,没有伪饰历史,没有弱化历史,如果它犯了什么错误,至少不是故意为之。很多人都说,为什么他没有描写更加残暴的虐杀和泯灭人性的暴行。我觉得这片子是建立在一个常识的基础上的。作为一个正常的成年的中国人,至少是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的,各种文字、图片和影像也深入人心,有关这场浩劫的印象几乎是烙在了中国人的心上。因此,当观众了解到电影的名字是“南京!南京!”时,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先验的闪现出那些画面了。电影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南京!南京!》并没有弱化屠杀场面。在几个相互切换的镜头中,日本军队为各种方式的屠杀做着各种准备:火烧、活埋、刺杀、枪决、扫射……当他们做着这些准备工作的时候,观众此时已经浮现出那些场景了,观众的常识与记忆已经在为电影填空了。那一刻,我的心是战抖的,我知道即将发生的事情,而我知道这一切是让人多么无奈和无助。即使,陆川回避了更加残忍的行为(就不列举了),观众也已经开始记起那些不应该发生在人间的惨剧。我作为观众,不是想到影院去经受折磨,也不是想看一部充满暴力的三级电影。而导演恰到好处地提醒了观众表现了暴行的存在,但是有适可而止地回避了那些让人无力承受的画面——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这段惨痛的历史,记在心里就好,何必还要一次次重现在影像中?

第二,电影没有美化日本军人,也没有为日本军队开脱。我相信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的那种情感,我们很难做到对当时日军的原谅,但是不代表我们不可以用客观的角度去观察去了解那些处于事件和历史中的人——中国人以及日本人。电影明确地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曾经发生过,这对日军的谴责已经足够,他们当时的心理如何,当时的动机怎样,并不能洗脱他们的罪行——就像一个杀人的案件,杀人者的动机如何,对于案件最后的判决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审判根据的是客观的事实,而不是主观的动机。因此,陆川一改往日对日军形象的看法,从人性的角度却探索中日双方的这场博弈,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后果。他不能改变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也不会为当时的侵华日军洗脱罪名。因而,我认为他在电影中的尝试是可行的,即使他在艺术的加工中犯错,基本的原则并没有问题,那就不会有什么政治性的实质影响。

第三,关于电影对观众的影响。有些人担心的是,有的中国人看了电影后会产生对日军的同情,甚至会怀疑那场屠杀存在的真实性。首先,我们不能把观众的理解力看得那么低。中国的电影市场在2008年实现了一次巨大的飞跃,票房上涨惊人。在电影观众群迅速扩大之时,观众的欣赏水平、理解力都有待提高。此时,荧幕上还充斥着那种简单、粗暴、弱智的电影,对于观众素质的提高毫无益处。当观众的欣赏水平还不到那个层次的时候,对艺术层次感较高的影片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和抵触,但是他们显然会受到冲击,这种冲击不会让他们变得狂躁、愤怒、极端,而是冷静、客观、沉思。在一批有质量的电影的带动中,中国才可能期待有素质的观影群体。这和读现代文学作品类似,开始读的时候,非常难,读不懂,有点厌恶,但是又有点神秘。久而久之,读的多了,懂的也多了,层次也提高了。其次,这部电影对于日军的形象,只是“去妖魔化”的处理,让这些士兵回归到了人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病态的畸形的),不再是不人不鬼的恶魔了。他们也会做游戏、会想家,杀死平民时会惊恐,遭到伏击时一样很可怜。这种描写有什么错呢?只是中国人太习惯于传统抗战片中日军的形象了:猥琐、愚蠢、残暴,对他们的死亡的处理往往带有喜剧的色彩。陆川做到了颠覆。尽管这之中一定有不成熟之处,但不失为极好的尝试,中国的电影也需要这样的尝试。

下面,我简单说些对影片总体和部分人物的看法。

当我看电影后,我对朋友说,这不像是一部电影,这最重要的理由,是因为电影缺乏叙事。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陆川,你会怎样讲一个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呢?故事的开始和结局都是一定的,人物的命运都会是悲惨或壮烈的。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因而根本说不上会有什么情节。电影展现的在南京大屠杀中一些人物的命运,国民党官兵、日本军官、宪兵队长、拉贝秘书一家、姜老师、妓女小江、小豆子。而这些人物的命运也是能够想像到的。讲怎样的故事就不重要了,怎样讲这个故事显得很重要。但是,要拿这么严肃的题材做艺术的处理,实在很难。搞得不好,就显得非常不尊重历史,不尊重逝者。于是,陆川采用了几个处理方式。

一、黑白处理。当时的电影是就用黑白胶片拍摄的,还是后期处理成黑白电影的,这我不知道。总之,这个尝试在我看来是成功了。首先,他给这部片子染上了点纪录片的色彩。二战中的各种史料在人们的记忆中都是黑白的影像。因此黑白的色调会给人真实的错觉。其次,黑白去掉了彩色引起的视觉快感,使得整个影片沉淀下来,给人庄重肃穆之感。再次,黑白胶片易于凸显人物的表情和行为,弱化环境的干扰。(以上是个人的思考,不是学院派的理论,欢迎有研究者指正)

二、冷静视角,展现场景。一篇豆瓣的评论把这部影片看成是一部“景片”,就是一个个场景的客观展现,这和版二mm的舞台剧的观点是类似的。我基本是同意的。影片就是用一个个场景的真实再现来实现影片的叙事,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但是同样的技法,自有高下之分。陆川的场景展现,至少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颇有动人心弦之处。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下面说镜头和人物时再提吧。

三、张弛有度,乱中取静。我的意思是,陆川对于镜头切换显得有点零碎,但是整体效果上我看见了一个比较有节奏的电影叙事。这整部电影中,不是一味的紧张,不时地会有一些沉默的时刻,一些明亮的场景穿插其中,使得整部电影看起来不那么累,而又不时觉得高潮迭起。这点说起来很容易懂,做起来是非常不易。要显得那些场景穿插得自然,接合得妥帖,是需要导演的功力的。我说不出不好,就只能说好了。

影片的重心,最终还是放在了人物的刻画上,这也使得这部影片拍得像电影,而不是纪录片、宣传片。我简单说说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以及几个镜头。

陆剑雄(刘烨):这算是刘烨饰演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我也觉得他挺不好看的,不过我更讨厌他的台词发音,特别难听。不过这片子他没两句台词,印象最深的就是“守不住了,散了吧”。那一刻是这样真实。以往的片子描写中国军人,都是天不怕地不怕,死他妈算什么。这么颓丧的话一点英雄气概也没有,陆川也真是敢拍。但是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观众也一起被那种绝望感染了。他们怎么没有拼死抵抗过?之前一段巷战打
得我是热血沸腾。中国人拍战争,经常陷入傻和弱智的境地。像这样有战术有技术的战斗很少见。刘烨也第一次让我觉得很男人。静默的时候,光线掠过他的脸庞,满是灰尘和疲惫的脸在黑白胶片上竟是这般好看。陆剑雄不是个笨蛋,他深知敌我力量的悬殊。当看见日军规模化的进攻时,才明白他话的意义。这种火力之下,就是拼死抵抗也无济于事。对于陆剑雄主动第一个站起来的行为,有些难以理解。我的理解是,如果他们谁也不站起来,肯定是被全部当场杀死。陆剑雄不想死得这么窝囊,他想死得有尊严,他要站起来,面对着枪口。

“中国万岁”:因为题材的严肃性,我不可能在电影院笑出来。但是这种口号带有太明显斧凿的痕迹,让人心里不免有点不快。《赤壁2》里曹操的军队喊“胜利!”的口号时,我几乎想头撞墙了。“中国万岁”的口号与之有的一拼。(当然,如果因为这个口号让电影顺利通过了审查,那这代价也算值了)。在当时的情境下,这些投降的军人的心情,应该是后悔与愤怒的:早知道被这样窝囊地屠杀,不如力战至死。所以,倒不如一句“鬼子我操你妈”来得有爆发力,更解恨更解气。

角川(中泉英雄):一个日本演员饰演的日本士兵(似乎升职为队长了)。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日本兵角色。他参军应当不久,乳臭未干。像许多日本青年一样,他们并不知道战争的意义与残酷,遂就被推上了战场。他的心还是柔弱的,存有良知;他战场经验不足,对死亡也很恐惧;他读过点书,有点文化也很有礼貌;他尊重人,也怜悯生命;他很软弱,客观上也无力对抗现实。我认为这个角色的设定是有代表性的。侵华战争是中国人的一场灾难,也同样是日本民众的浩劫:无数的青年被推上了死亡之路,被逼着做违背人性的事情;女人也不能幸免,在后方做得男人的活儿,更不用说做慰安妇的工作。日本普通民众,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以角川为代表的日本兵,应该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他们懵懂无知,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心灵不时受到冲击和折磨,有些人选择放弃人性,活得如行尸走肉,而角川这样的人会思考得更多,以致最后精神崩溃。关于角川的自杀,我觉得是有一点突兀,倒不是说这不可能,而是说影片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由于篇幅的限制,角川的精神崩溃展现得不够充分。角川误杀过无辜的妇女,看到中国的慰安妇被折磨致死,唯一能给他精神上慰藉的百合子又去世,大约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亲手射杀姜老师(高圆圆)。我还是觉得说服力不够。但是我反过来想,一个人会选择自杀,其精神上受到的折磨是极为巨大的。角川在这屠杀了几个星期内所见所闻所为肯定不只这几件事,所以角川的死也是在另一个角度隐晦地暗示了这件不该发生在人间的惨祸。

伊田(木幡龙):就是那个很冷酷的日军队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也是演得比较好的人物,也是最让我觉得害怕的人。此人是个老兵,经历丰富,战争的残酷已经非常适应。他阴阳不定,决不是单纯的残忍和暴虐。他可能经历过角川的心路历程,但是他选择了适应,并且用种种极端的手段发泄自己的欲望。不过我还是能在他的眼神中看见片刻的犹豫和人性。他曾想放走唐先生,他居然答应了让一个女人领走一个男人。他毋庸置疑是个战争的罪人,他没做什么好事,他做的都是该剐千刀的事。特别是抢慰安妇的作为,让人痛恨至极。但是总有点什么,让人觉得不简单。编剧让他活到了1974年终老,可能有些独特的意义。

姜淑云(高圆圆):三个主要的女演员在电影中是比较平面化的,也不难演。高圆圆的角色,确实只配得上花瓶两字。她所做的事情,也没有让人觉得特别伟大。她的姜老师的角色,是外国人和难民之间的一个联系人,拼命用外国人的保护伞,保护难民的安全。这个工作确实也很难,只是影片展现得不太好,看不出她的努力。她在这场屠杀中所受的煎熬,也显得力度不够。她确实不应该把悲愤溢于言表,但是也不能让人觉得毫无征兆,毕竟这是电影。我不想否认高圆圆这个角色,她可能是受制于陆川导演自始至终的冷冷的镜头影响,无法展现出更多个人的情绪。她的结局算是不错了,角川听到她说“shoot me”后射杀了她,算是让她免受侮辱了。

小江(江一燕):旧社会中的妓女,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完成了生命的伟大涅磐。这是一个让人钦佩的角色,而且陆川将这个人的故事说得比较合理。刚开始还有点自以为美貌的傲气,随后在被日军侮辱后陷入了沉默。她抱着残破的衣服时那沉默的眼神,让人领会到生命的绝望。对于她第一个站出来自愿去当慰安妇,是很合理的。她原本是个妓女,对贞洁看得不重;她受过日军的侮辱,有自暴自弃的念头;她见过孩子们学唱戏,她对这种美好有保护的欲望。但就算是合理,她站出来,还是让人感到莫大的感动和难过。我承认我看这电影一次也没哭,但小江站出来,随后一双双纤弱的手举起来,以及小江回眸的那一滴眼泪,让我几乎达到了自己的哭点。有人曾指责,慰安妇死后的身体不应该那么干净。我他妈真的想骂,都已经这样了,你丫还有完没完?就算是陆川刻意地还她们一份纯净,又怎么了。


唐天祥(范伟):这也是个比较有层次的角色。他曾贪生怕死,出卖过安全区中的中国士兵,但是一家人亦不得保全,女儿被摔出窗外。他是一个可怜之人,在乱世之中企图保全家人。他有可恨之处,为一己私利连累了那么多生命。但他终究是无奈的,他活得像个人,只不是个圣人。他选择留下来等死,不是什么伟大的原因,只是怕生命再承担不起罪恶。他的那句台词,“我老婆怀孕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其一,生命代代相传,希望永远都在;其二,这个日本军官说只能放走两个人,实际上放走了三个,唐先生表达了自己的嘲笑。

人物就说到这吧。再说几个小地方。

1、刘烨巷战的镜头,是手提跟拍的,太有感觉了。这片子的摄像极为出色,陆川是编剧出身,不晓得这片子是谁来掌镜。

2、运用南京话的地方,显得比较刺耳。30年代的老南京话,基本是听不懂的。而就算是用现在的南京话,说得也有点不伦不类,显得很不专业。

3、唐先生被枪杀的场景,是个很长的镜头。先是演示枪杀过程,然后给唐先生抽烟,说几句话,随后捆绑上,射击。镜头不断地调整着焦距,显示着伊田队长和唐先生之间的层次感。说不上是多么难过,但是命运真是无常。

4、对于死,基本都是冷处理,没有渲染太多悲怆。姜老师的死,同样只是给了尸体一个静景。一方面,面对这些死亡的视角是这些日本军人;另一方面,这种死亡在30万的屠杀中太过平常,早已令人麻木。

5、押送军人和小豆子的那个日本小兵,当得到命令说放了他们时,是如释负重的感觉,显然他也不想随便杀人。这也暗示了,日本民众同样是受害者。

6、小豆子的笑容斧凿的痕迹过重,显然导演也不想让影片太过于黑暗和绝望,他需要给后来人以希望。不过艺术总有点痕迹,现代艺术的一个流派就是把艺术加工的过程与痕迹都留下来,比起这个,电影的结局设计也显得挺自然了。

7、看完电影后整个影院都很沉默,评论是多余的。记住历史,珍惜和平。简简单单的这几句话,是多么大的代价才悟出的道理。

……

就写到这里吧。只看了一遍电影,肯定错过了很多细节,但也很难再鼓一次勇气再看一次了。对这段历史,我保持着自己的严肃和真诚,因而这文字写得也闷,活泼不起来。写得有点长,如果您看完了,我特别感谢;如果没看或没看完,实在是预料中事。写得不好,想到最后,思绪也乱了。认为写得不合理之处,尽管开帖来说。只是声明一点,我讨厌极端主义者和情绪主导思想的人。

写于2009-04-24 2:41
电影观于2009-04-22 20:20-22:30 德基8厅